12月11日,省政府在烟台召开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会上,副市长任庆虎同志代表我市,作了典型发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省畜牧局大力支持下,我市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绿色生态为引擎,全力加快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全力打好绿色发展提升战。市委、市政府将畜牧业纳入生态济宁建设大局,主要负责同志多次进行专题调研,成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济宁市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实施方案》。一是全面完成升级改造。2018年,市财政列支4000万元,对新建用于安置关闭搬迁养殖场的小区,每处奖补80万元;对用于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养殖场,每处奖补10万元。全市共建设完成8处美丽生态小区、56处美丽生态养殖场,升级改造1080个规模养殖场(户),建设储粪棚5.5万平方米、污水贮存池9万立方米。二是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项目资金,形成政府领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2018年以来,新增5个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推进项目,总投资3.3亿元、中央资金1.6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7亿元,整县制项目总数达到7个。统筹利用6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4个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中央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资金,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大幅提升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三是深化绿色示范创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争创国家、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泗水县、曲阜市、金乡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市80%乡镇实施了绿色发展示范乡镇创建。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87.7%、99.4%和100%,率先超额完成国家、省规定指标,基本建立了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精准对接,全力打好生猪生产保卫战。针对生猪生产不利形势,9月份,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生猪保价稳供工作。列支2220万元,出台22项扶持措施,在疫情防控、保障市场供应、提高生猪养殖等方面精准发力。目前,全市生猪产能逐步恢复。一是深化疫情防控。继续落实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措施,加快县级兽医化验室建设,目前所有县级兽医化验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520万元,对生猪养殖场、屠宰场、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再次开展集中消毒灭源。列支600万元,建设18处运输车辆洗消中心。加快村级动物防疫员改革。11月,全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现场会在我市举办。二是扩大生猪产能。在落实好国家、省政策基础上,市级列支300万专项资金,对全市所有二级种猪场,进行临时性生产补助、连补两年。全面落实育肥猪、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按照生猪信贷担保补贴标准,对其他畜禽养殖执行同等补贴政策。优化生猪养殖用地,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养殖生猪。将规模养殖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提振发展信心。市级列支500万元,鼓励发展牛、羊、禽类等猪肉替代品。市县畜牧部门上下联动,采取市级培训所有生猪规模养殖场、县级培训散养户的形式,利用1个月时间,分期举办非洲猪瘟防控和养殖技术培训班,实现了全覆盖。鼓励养殖户结合实际、立足市场,适时补栏,扩大生猪存栏量。 坚持融合发展,全力打好产业振兴攻坚战。加大济宁畜牧品牌创建和推介,充分发挥5个国家级、4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实施品种提纯、良种选育、扩群增量和产业化开发。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建设4个省级高效特色畜牧业示范县,9大地方畜禽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9月份,中国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12月中旬,举办了首届全国畜牧文化论坛。制定《2019年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方案》,列支2000万元,加速畜牧新六产融合,重点扶持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鲁西黄牛等畜禽品种,建立养殖产业联合体。拉长产业链条,巩固畜牧业一产优势,壮大饲料、兽药、畜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培植畜牧旅游观光、互联网+等三产产业。初步预计2019年,全市肉蛋奶产量和第一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10万吨、300亿元,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畜牧第二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