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首页
济宁畜牧政务公开互动交流办事服务行业动态畜牧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畜牧科技 > 禽业科技
蛋种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

发布日期:2012-10-24 10:23:21来源:畜牧局字号:[ ]

  蛋种鸡育雏期通常指0-10周龄阶段,此期间雏鸡从环境条件舒适的孵化器中,经过外界环境很难控制的运输环节,到达育雏场,另外加上雏鸡体温调节机能,消化机能不健,非常容易出现饲料利用率低,易发病、死淘率升高,或增重不足、均匀度差,发育不良等情况,如果此期间出现问题,以后的饲养管理也将无法弥补。因此,无论多么优秀的种鸡品种,在饲养管理中,育雏期都是关键的时期。只有细致、科学的饲养管理,抓住各管理要点,才能培育出符合品种生长发育特征的合格鸡群,才能为产蛋阶段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打下基础,保障种鸡优异的遗传潜力的发挥,进而提高生产者的生产效益。

   一、育雏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育雏期的目标是保证成活率,达到标准体重和较高的均匀度。

   1、温度与湿度:

  1.1 育雏准备阶段:

  进雏前(冬天前3-5天,夏天前2-3天)开始提温,启动育雏伞和舍内供热系统,将伞下垫料温度升到30-50℃,围栏边缘温度26-28℃。

  1.2育雏期温度:

  第一周:第一天前12小时舍内温度28℃-32℃,随后可调至26-28℃,不可有贼风。育雏伞在雏鸡刚到场时应放低,调整加热控制器一直加热,使伞下温度达到38—40℃,将因抢水浸湿的羽毛烘干,鸡群开始向围栏内分开后,开始逐渐升高育雏伞,最高升到距垫料40cm,锁定高度后开始调整加热控制器到33-36℃;第二周:伞下28—30℃,舍温24-26℃;第三周:伞下温度降至26—28℃,舍温24-26℃(不一定调低温度,可以提高伞的高度,以提供适宜的更大的温区);第四周:育雏伞可逐渐撤除,舍温每周1—2℃向下递减,直到减到18—20℃时恒定温度;

  1.3育雏期湿度:

  前三天相对湿度要求不低于50—70%。

   注意:通过观察鸡群的动态,判定温度高低:温度过高,鸡群远离育雏伞热源,张嘴呼吸,两翅下垂;温度低时,鸡群出现扎堆;及时调育雏伞温度及舍内温度的高低,以达到整个鸡群均匀分布为宜。

   2、饮水与饲喂:

  2.1饮水:

  进鸡前半小时,往饮水器内加1/3左右的含2%葡萄糖和电解质温开水,饮水温度20-24℃。以促进卵黄吸收和防止细菌感染的发生。

  2.2开食:

  即第一次吃饲料,一般在初饮后半小时开始,此时鸡群已经稳定,饲料放入开食盘中或撒在铺满垫料的专用纸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料位,及饲料质量。

   3、光照:

  3.1光照强度:

  1到7周舍内光照要求较强,可安装22瓦节能灯; 育雏伞下可使用100瓦灯泡;8周到加光光照要求要弱,可用5瓦灯泡,光照强度3-5Lux;

  3.2光照时间:

   1到3日龄光照23小时,4-7日龄21小时,以后每周至少减少一个小时,直到第九周;根据体重情况9周后光照时间控制在10-13小时;18周光照时间为13小时。

  注意: 在育雏前就要进行鸡舍全方位的遮黑处理,保证在育雏育成期鸡舍无漏光,透光的现象;各光照程序的设定要保证鸡群有足够的采食时间,确保体重达标;整个生产过程中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得随意更改,发生停电等意外事件时,计算停电时间,如果停电时间超过半小时,来电后需要对鸡群进行补光;

   4、通风换气:

  4.1育雏期通风目的:

  一般不存在降温的目的、仅需要换气即可;(高温高湿天气需考虑降温)育雏第1天:舍外温度30℃以上时,接鸡后2小时可以开部分侧窗进行换气(要验证鸡群分布情况);舍外温度30℃以下,可以推迟到6小时后换气;有小尺寸风机的,可以进行自动定时控制,但要观察雏鸡的分布。

  4.2要注意保证合理的通风换气:

  必须做到整个鸡舍气流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做到无死角、无贼风,

   5、断喙及称重、分群:

  5.1雏鸡断喙:

  一般在7~10日龄为宜,一般上喙切1/2,下喙切1/3,用断喙器烙烫,使毛细血管结痂为止。断喙前、中、后三天在饲料中拌入VK3,同时加入多维电解质以减少应激反应,并在断后增加饲料的高度,减少意外伤害。

     5.2体重的监测、分群:

     每周末进行体的监测,监测平均体重是否达到品种标准体重,并将达不到标准体重的鸡群单独分群饲养,同时适当延长体重不达标鸡群的光照时间和各种育雏料的使用时间,以确保体重不达标的鸡群及时达到标准体重。

    二、育雏期应注意的问题

  1、细菌感染:

  大多是由种鸡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中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但场区卫生问题也是引起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育雏育成期期饲料卫生、垫料、饮水卫生的管理。

  2、环境因素:

  第一周的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鸡群扎堆,部分雏鸡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鸡也会腹泻感染疾病死亡。

  降低育雏育成的死亡率:一是要从生物安全工作管理要到位;二是要控制好育雏育成期的环境;三是育雏育成期应做好各种疫苗的首免和药物预防,四是加强各项员工操作和设备的维护管理,减少意外死亡。

  3、为保证鸡群体重的达标需注意:

   一是要供给优质的饲料;二是要科学有效的体重监测、分群管理;三是合理的饲养密度和光照制度;四是提前预防育雏育成鸡各阶段的常发病(如球虫、组织滴虫)。

  4、断喙的监测:

  需及时对断喙情况进行监测,鸡群喙的好坏也是影响鸡群体重、均匀度的重要因素,如果雏鸡断喙不当,影响采食,使体重增重受到影响。

【复制链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如果您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品的作者尽快与我们联系。电话:0537-2966776,如转载本网内容请注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