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中蜂饲养的主要病害—囊状幼虫病,即将进入多发期,建议各养蜂户加强该病的预防,避免爆发流行。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由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的蜜蜂幼虫传染病,是危害我省中蜂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蜂群一旦感染此病,很难治愈,若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全场蜂群灭亡。目前尚未发现能较好地治疗中囊病的药物。因此,要想养好中蜂,必须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做好中囊病的预防工作。
我国北方地区中囊病发病高峰期为5-6月,患病幼虫及健康带毒的工蜂是主要污染源,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侵入蜜蜂体内。临床症状表现为:幼虫一般在6-7日龄开始大量死亡,约有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头部上翘,身体由白色逐渐变成褐色,无臭味,干涸,用镊子夹出死亡幼虫时,尸体呈囊袋状。部分巢盖为黑色,下陷,有穿孔;子脾具有插花现象。
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防治措施建议如下:
一、选用抗病蜂种。
饲养中蜂的养蜂户注意选育抗中囊病的蜂群,对于在长饲养过程中期不发病,耐病抗病的蜂群作为种用蜂群;同时要及时发现病情,焚烧淘汰发病严重的病群,隔离治疗病群;引种时要向正规的种蜂场引进优抗病种王替换患病群的蜂王。
二、饲养强群,增强抵抗力。
(1)中蜂怕“穷”,蜂群内要保证常年蜜粉充足,这是养好中蜂的关键。每次取蜜时不要“一扫清”,留足蜜蜂饲料,秋季留足越冬饲料。同时要给蜂群饲喂充足清洁的水,并及时补喂适量的盐水。
(2)根据中蜂喜新脾厌旧脾的特性,及时更换新脾,淘汰老脾、病虫脾。对淘汰下来的巢脾要及时沸水加热化蜡,杜绝病原。
(3)稳定巢内温度,避免蜂群受冻、减少病害发生。在早春,加强保温,密集群势,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以提高蜂群的抗病力。蜂群育子需34.4℃的巢温,而早春外界低温会制约蜂团的扩散和子圈的扩大,因此需要对蜂群进行保温包装。蜂群包装分内包装和外包装,3 框以上群势可不进行内包装,只进行外包装。具体方法是在箱底垫上干草,箱后和两侧也用干草围住,箱上盖上大草帘,夜晚将草帘翻下盖住前壁。随着蜂群的发展和外界气温的稳定上升,保温物可逐渐撤除。撤保温物的顺序是:先箱外再箱内,先周围后箱底。另外,检查蜂群不要太勤,检查动作要快,防止过多失去巢温。
三、对蜂场和蜂具进行严格消毒,减少病原传播。
定期(每季度1次)对蜂场进行消毒处理,地面撒生石灰粉,10天后,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蜂场。蜂箱、巢框、隔板、养蜂工作服等蜂具用2%的氢氧化钠浸泡24 h以上,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置太阳下暴晒3-4 天后再使用。活框饲养的中蜂,春季加脾时一定要对巢脾消毒。
四、远离病区,隔离防治。
当蜂场只有少数几群发病时,将病群搬到离原场6 km 以外的地方,进行隔离治疗。将蜂群移至隔离地2 天后,蜂群状态较稳定时,用消过毒的蜂机具换掉所有病群巢脾、蜂箱、隔板等。同时用药物防治:茯苓500g、紫草500g、板蓝根500g、金银花500g、紫花地丁500g、枯矾250g、黄柏250g和利福平胶囊200粒,间隔7d用药一次,连续三次为一疗程。如果发病蜂群较多,将患病蜂群迁至距原场地直线距离6 km以外的地方,连蜂带箱一起烧毁,并将焚烧物深埋处理。对使用过的所有蜂机具包括养蜂工作服,进行彻底消毒。
五、及时断子、换王。
因中囊病主要感染中蜂幼虫,发现有患病幼虫,及时幽闭蜂王,人工断子,巢内形成无子状态,这样可以减轻工蜂清理病、死幼虫的压力。对患病较轻而又无法迁移隔离地治疗的蜂群,实行断子、换箱、换脾、换王等措施。把病群的所有巢脾换出来销毁,换上消过毒的优质巢脾或新巢础,从无病群人工育王或介绍处女王,同时给蜂群饲喂治疗病毒病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