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大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就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近年来,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紧紧围绕“保供给、优生态、强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本地特色品牌“梁山黄牛”,促进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畜牧业强县。 一、良种“芯动力”,在本地优良品种中寻找振兴密码。一是聚焦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擦亮种业振兴“金名片”。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山东鲁西黄牛产业研究院”,通过冻精技术,超低温保存优质种公牛精液,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培育出兼具肉质与生长优势的“梁山黄牛”。通过筛选产肉率高、抗病性强的种牛基因,结合人工授精,使母牛配种成功率从80%提升至90%,后代日增重提高18%,肉质脂肪分布更均匀。较传统方式成本降低20%,推动“鲁西黄牛”快速扩群。二是引导地方龙头企业,开发优良品种“金矿藏”。引导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加大投入。国企牵头做好鲁西黄牛繁育推广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政策性资金项目,利用好上级专项资金,依托国有企业忠义宏图鲁西黄牛繁育中心和育肥中心,实行选种、选配,提纯、复壮,动态监测以及人工授精,冷配和胚胎生物技术相结合,加快鲁西黄牛的扩群步伐。同时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或者招引饲料生产企业,带动饲料作物种植,建设饲料原料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结构优化。鼓励创建鲁西黄牛深加工产品品牌,生产加工具有梁山特色的鲁西黄牛产品。三是依托梁山本地特色黄牛产业,打造鲁西黄牛“金链条”。为保护和挖掘鲁西黄牛这一珍稀品种,尽快扩繁种群,梁山县高起点规划,全产业链布局,在与梁山忠义集团等关键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了鲁西黄牛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引用园区化、集群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的途径,打造“万牛养殖基地”,探索集包装、储运、分捡、配送为一体的“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经营新模式。 二、疫病“防火墙”,筑牢养殖业防疫安全底线。一是实行站点合一,提升监管与检疫能力。争取省级乡镇兽医站标准化建设项目14个,率先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动物检疫申报点覆盖所有镇街,与乡镇兽医站合署办公,专门负责各自辖区内产地检疫工作。同时,优化网格化管理,由乡镇扩展到管区,协检员由14人增加到57人,压实乡镇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官方兽医监管等全环节职能。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疫病防控能力。以官方兽医、协检员为重点,开展线上、线下业务培训,确保依规正常履职,根据动物疫病防控实际需求,组织承担开展市级兽医技能培训班2次、县级4次,联合人社、工会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次,共计培训1200余人次,有效提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业务水平和防控技能。三是创新工作模式,探索防疫新模式。与县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接,探索构建实验室指导引领、第三方参与、共同承担动物防疫具体工作任务的新模式,合力提升动物疫病检测监测水平,实现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防控目标。 三、数字“加速度”,智慧升级驱动养牛业提质增效。一是科学养牛,精益求精。忠义宏图投资59万元,建设全过程溯源体系,成功争创省级智慧牧场;同浙江农合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杨营镇试点共建智慧牧场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肉牛产业领域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生态化。在梁山县与梁山忠义集团等关键企业共同打造的“万牛基地”中的牛棚都装有采集摄像头,每头牛都配有耳标,通过大数据分析,时刻监测牛群状态。二是粪污处理,变废为宝。因地制宜做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依托3处粪污收集处理中心、种养循环项目主体、蚯蚓养殖基地,构建小养殖户自行发酵还田,大型规模养殖场委托第三方处理、发酵还田和蚯蚓养殖为主的多层次、全覆盖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全县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三是电商营销,畅通渠道。与京东科技、“黑牛先生”达成战略协议,在建设鲁西黄牛数字化示范基地、打造高端牛肉品牌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销售市场的精准对接和智能化分析。建立“政府+企业+电商”产供销一体化闭环,共建智能化管理规范、产品溯源体系和产品标准,实现“产、供、销”三端一体的营销网络,为未来发展订单式农业建立牢固基础。
|